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管理学院举办“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论坛” (第十期)
2024年5月30日下午,应兰州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管理学院危机信息管理研究所邀请,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朱正威教授作了题为《韧性理论与韧性治理》的报告,讲座由柴国荣教授主持,中心和研究所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朱正威教授的讲座主要围绕现代城市防灾减灾范式转变、韧性城市建设的中国实践、韧性治理的路径等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朱正威教授关注到现代城市系统面临的风险呈现典型的复合型特征,认为传统的灾害研究框架和减灾策略难以满足城市安全发展的需求,需要从简单响应转变为复杂适应,强调以韧性弥补脆弱性。他提出,要将更加具有系统性和统筹特征的韧性理论用于指导城市应对综合的灾害风险,实现城市韧性治理,提升城市韧性。
接着,朱正威教授阐述了中国韧性城市发展的背景、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强调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已经嵌入我国政府政治话语并指导着城市内涝灾害治理实践,是提升城市排涝能力、增强城市韧性的重要途径。朱正威教授及其团队系统梳理了黄石市、深圳市、上海市、北京市的韧性城市建设规划、行动计划等,依据压力-状态-响应理论总结韧性城市在我国的探索与实践逻辑、城市韧性协同治理体系的特质。朱正威教授认为在实践中,我国韧性城市存在“对于风险的不确定性缺乏系统的应对准备”“常态的韧性城市建设与危机状态下的应急响应缺少有力衔接”“特大、超大城市的韧性建设还缺少系统化的制度安排”等三点不足。
最后,朱正威教授指出,韧性治理突破线性思维,通过系统能力的提升来回应复合型灾害风险的冲击,是从阶段性的风险防控、应急处置,走向全过程、系统性的风险治理。结合自身团队研究成果,介绍了“脆弱性-能力”视角下区域公共安全的现实演化路径、城市韧性和韧性城市以及韧性治理的区别、城市安全韧性在实践中的要素构成。他认为,城市安全韧性体系应是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以制度作为根本依据,以党的领导作为控制中枢,以实践中的体制、机制和法律规范将各子系统的主体、组织和资源等要素有机统筹并协同运行的完整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由“结构性韧性”“功能性韧性”和“保障性韧性”构成的三维城市安全韧性评价框架。
提问环节,现场同学们就“适应治理和韧性治理的区别”“不同治理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适用性”“在知识体系构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和朱正威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讲座的最后,柴国荣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柴国荣教授表示,朱正威教授凭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内容丰富的讲座。此次讲座对我们今后开展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意义,鼓励同学们多思考,积极探索,并表示希望今后双方能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